{{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讓生活更輕盈的告別儀式

文|Inès Chen    編|Omake Taiwan

如果你已經是極簡主義的實踐者,那麼今天的分享可能會讓你感覺很熟悉。

今年八月底,我告別了住了五年的租屋處。搬過家的人應該都會理解,這段時間可以累積不少東西。有人說 1+1 > 2,我和先生的物品也差不多是這樣。我們從學生時期就住在外面,各自搬家超過十幾次,物品數量之多,常常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

那些從上個租屋處搬來的物品,當時捨不得丟掉,全都塞進了櫃子裡(眼不見為淨)。這次搬家,它們再次重見天日,讓我想起了《玩具總動員》裡那些被遺忘在閣樓的玩具——靜靜地佔著空間,卻已經成了黑白記憶的一部分。當這些物品再次出現在我面前時,我不禁思考:我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

我告訴自己,這是一次清理的好機會。即使現在很流行把打包整理的工作交給搬家公司,我還是想要自己動手進行斷捨離。我相信親手整理能帶來許多收穫。

老實說,我還在學習如何更有意識地處理這些東西。雖然我不是斷捨離專家,但每一次的整理對我而言,都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整理的過程也的確像是一場時光旅行,每件物品都可能開啟了一扇通往過去的門,讓我再次回到特定時刻,甚至重溫喜悅。雖然這讓整理速度慢了下來,我卻非常享受這種與過去對話的過程,但這也讓我開始反思:這些物品是否還有必要繼續保留?它們是否還能帶給我喜悅或正面的感受?

最近,我讀了《能量校準》(Energy Strands),它讓我意識到,這些物品不僅佔據了我的物理空間,也佔據了心靈空間。書中提到,這些物品的「能量繫帶」無形中耗損我們的能量,讓我們感到疲憊。

另一本我很喜歡的書《理想的簡單生活》(L’art de la simplicité)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如果物品不能真正讓我們快樂,反而會像噪音或劣質食物一樣,影響我們的幸福感。這些東西不僅佔據我們的空間,還會讓我們的情緒變得沈重。


「 如果物品不能真正讓我們快樂,反而會像噪音或劣質食物一樣,影響我們的幸福感。 」
 

天阿!物品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竟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難怪當我看到那些閒置許久的物品時,內心總會湧起一股壓力。有時候腦海裡還會自動響起聲音:「你當初花了錢買下來,怎麼能就這樣不再用了呢?」或者「既然買了,不是應該好好利用嗎?不然就太浪費了。」

你一定會同意,長期被忽略的物品其實最容易處理,因為它們早已失去存在感,丟掉它們不會讓人感到太多不捨。真正讓我猶豫的,反而是那些曾經讓我「怦然心動」的東西。它們曾經讓我充滿期待,但現實是,它們很少進入我的日常生活,逐漸成為負擔:

  • 因為便宜而買的飾品(其實不太符合我的風格)
  • 網購時不合身卻懶得退的衣服(結果就一直掛在那裡)
  • 旅行買的紀念品(無處安放)
  • 壞掉卻一直沒修的太陽眼鏡(後來買了新的,舊的卻還在)
  • 跟著流行買的包包(用的次數屈指可數)
  • 還有過多的香氛(可能過期了都還用不完)

學到這些,我開始用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我所擁有的物品。這種情感連結讓我明白,


整理不僅僅是清理空間,更像是一場和過去自己告別的儀式。
 

隨著我重新看待這些物品,我逐漸意識到:「現在的我」是流動的,過去的選擇並不總是適合未來。而「現在的我」怎麼想,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要放下曾經有過連結的物品,並不容易,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

當我猶無法決定是否保留某件物品時,我會問自己:「在接下來一週、一個月或三個月內,我會用到它嗎?會不會重新愛上它?」如果答案是「不會」,那我就知道是時候放手了。隨著我的生活改變,我知道它們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我。然後,我決定它的去向:轉賣、捐贈、轉送親友,或是丟掉。

每次道別時,我都會停下來回憶獲得這件物品的時刻,感受它當時帶來的感覺,並感謝它的存在,然後溫柔地與跟它告別。這個屬於我的告別儀式,不只是對物品的告別,也是對過去的自己和某個篇章說再見。這個告別的過程,幫助我釋放不必要的物品,讓生活和心靈更加輕盈。每次放下,都像是在迎接更多空間和新的可能性。

當我還是無法決定時,我會想像:「如果30天後我必須放棄它,那麼我會不會珍惜這段時間,認真使用它呢?」這讓我想到借來的書,往往等到還書期限快到才抓緊時間讀完;或者是借來的設備,趕著用完後再歸還。這樣的假設能幫助我更清晰地決定物品的去留。

至於「禮物」,它們往往是最難處理的,因為這些物品承載了他人的心意。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的經驗,一件不太符合你需求或品味的禮物,因為情感價值而難以放手。當下收到禮物時的感覺可能是一時的,所以我習慣先保留一段時間,看看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使用它的機會。

然而,這次搬家讓我深刻體會到,隨著時間的推移,櫃子裡積累了不少禮物。它們代表著許多美好回憶,但事實上,大多數都沒有被真正使用,也很少被再次欣賞,這樣反而讓我感到,它們的存在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和價值。

後來,我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如果這件禮物已經達到了它的目的,那麼如果它能在未來為他人帶來更多的快樂和實際用途,我會選擇將它轉贈出去,讓它繼續發揮價值,而不是把它藏在櫃子裡,只是作為眾多物品中的一件。

如果決定不再保留,我會為這些禮物拍照,並用一個喜歡的本子把細節記下來——誰在什麼時候送的,當時的心情和情景。這樣,即使最後我決定將它們轉贈或丟掉,仍然能夠保留那份心意與回憶。雖然斷捨離他人的心意有時會讓人感到內疚,但我提醒自己,禮物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承載的情感,而非物品本身。這個方法既能夠保存對方的心意,又不讓這些物品隨著時間成為負擔和壓力來源。

這幾週的整理再次讓我意識到:「其實不需要太多東西,也能過得很好。」就像近藤麻理惠在《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中提到的,保留那些能讓你「怦然心動」的物品,其餘的則可以輕輕放手。

這讓我不禁想到,除了物品之外,我們生活中的人和事情是不是也應該用同樣的方式來處理呢?如果我們已經開始清理那些不再帶來喜悅或已經沒有存在理由的東西,那些在腦中堆積已久的「待辦事項」或「某天會做的計劃」是不是也該整理一下呢?很多時候,這些清單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沉重的包袱,讓我們感到壓力滿滿。如果我們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這些無形的「行李」,決定去做該做的事,否則就放手,心裡會不會更輕鬆一點呢?

哇!寫到這裡,我發現肩膀竟然漸漸鬆了下來。每次當我放下那些不再適合自己的事物或想法時,心裡真的就像騰出了一片新的空間。隨著這個清理過程,我感覺到一些重量也隨之減輕,讓更多自由和可能性流進來,突然覺得整個人都更自在了!

我想邀請你,停下腳步,回顧看看,你的周圍是不是有哪些物品或想法,其實已經不再為你提供價值了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越來越清楚,什麼事情和想法才真正適合現在的自己。空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這讓專注在那些能帶來正向影響的人與事變得更加重要。這樣的生活方式,也許會讓我們過得更加輕鬆自在,你覺得呢?

此刻,好適合閉上眼睛,來幾個深呼吸。感謝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與覺察。

如果你像我一樣,有時候會覺得生活已經被過多的物品「纏住」,不妨嘗試其他方式來告別那些不再需要的物品。例如,提倡極簡主義的美國雙人搭擋 The Minimalists 提出的「30天挑戰」。在這個挑戰中,第一天丟掉一件物品,第二天丟兩件,第三天丟三件,以此類推,30天下來,你會總共丟掉465件物品!

另外,你也可以試試更積極的「打包派對法」,把所有東西打包起來,在接下來的30天裡只拿出你真正需要使用的東西。這個過程能讓你更清楚地辨認哪些物品在生活中扮演必要的角色,哪些則可以被放掉。不過,這些方法可能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偏激(我自己絕對辦不到),畢竟有些東西不僅僅是實用,它們是否能帶來快樂或滿足感,才是關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調,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篇文章中的方法或節奏或許不一定適合你。我自己也還在不斷摸索,學習如何放下更多那些不再適合我的物品。對我來說,斷捨離並不是一夜之間能完成的,但每一次的整理都帶給我全新的視角和靈感,也給我機會製造更多幸福和滿足感。

希望你喜歡今天的內容。如果你也在整理的過程中有過類似的經歷,歡迎和我分享喔。

願你的生活更多喜悅、平靜和滿足

Love, Inès

專欄作者介紹|Studio Chemin 心慢主理人 Inès Chen

在跨國專案的職場奔波十年後的她,終於停下腳步,開始問自己:下一個十年,想全心投入的是什麼?

隨著心慢下來,她發現生活的自由,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找到真正讓內心共鳴的事物。

現在,她用跨文化的經驗和細膩的觀察力,協助外媒講好每個故事,也陪伴微型創業者找到自己的定位。

她希望每個人都能忠於內心,做出許多的微小改變,在這個世界留下獨特的痕跡。

OMAKE X Studio Chemin

心慢 IG:studio.chemin